
《机器管家》,这部在二十多年前上映的欧美科幻大片,曾让很多人对未来智能生活充满无限遐想。影片中,机器人安德鲁具有高度的人工智能(AI)特性,不仅可以像人类一样灵活工作,还逐渐拥有了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人类和谐生活。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全球科技巨头踊跃投身AI技术领域研发,昔日科幻片中的“机器管家”有望真正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近日举办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一向是科技行业风向标的三星一次性发布了JetBot 90 AI+、Bot Handy、Bot Care三款功能各异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瞬间吸引了全球科技爱好者的眼球。同时,基于强大的AI技术研发功底,三星还推出了集办公、旅行、休憩于一体的升级版智能驾驶舱、可实现自动膳食计划及食材购买推荐的SmartThings cooking等以AI为核心的创新产品与应用,为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体验。
AI是机器人的“灵魂”
此次CES上,三星发布了世界首款智能机器人真空吸尘器JetBot 90 AI+,成为了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这款采用高精度3D传感器和AI增强对象识别技术的机器人可精准识别周围物体,识别房间形状,自动规划 安全、有效的清扫路径。并能与危险障碍物保持安全距离,也能避开任何归类为危险或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东西,不仅能解放用户的双手,还能让用户更安心。
将AI技术应用于消费者的所有生活场景,并不断优化升级,一直是三星努力的方向。正如三星研究院总裁兼负责人Sebastian Seung所说:“三星创新的内核在于以人为本”。“AI所带来的变革力量,将在家庭生活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以机器人为例,三星对其形态和应用已做了多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去年CES,三星首次发布了 “球形”机器人Ballie,希望使其成为 了解消费者使用习惯的“人”。如今一年之后,三星将球状机器人外形进化成了“仿人型”机器人—Bot Handy。
三星推出的Bot Handy机器人
AI是机器人的“灵魂”,而要让“躯壳”越来越像人类,背后涉及到庞大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三星Bot Handy不仅可以直立行走,且具有了类似人类的金属骨骼手臂,可效仿人类的肩膀、肘部和手腕,像人类一样托起重物。其高精度摄像头与传感器不仅能像人类那样看到物体,还能评估不同物体的材质并进行分类,知道哪些场景下的物品需要清洁,从而实现高效率的家务工作。
三星Bot Handy具有类似人类的金属骨骼手臂
AI是交叉科学的结晶
如何判断主人什么时候需要帮忙?怎么提供帮忙?也许四五岁的孩子做这些判断和动作很简单,但对AI技术来说却很难实现。
微软曾研发聊天机器人Tay,其理想状态是“通过轻松愉快的对话和人类用户进行交流”,结果却因学习算法的滞后以及语义理解的偏差,在跟人类交流后不到24小时就 “学坏”了:出言不逊、脏话不断。微软也不得不将产品紧急下线。
而那些早期的Jibo、Temi等机器人公司如今也都不见踪影,昔日牛气冲天的家庭机器人公司Mayfield Robotics在2018年宣布倒闭。
显然,AI不是孤胆英雄的狂欢,它并非独立科学,而是交叉科学的结晶。想要在AI领域有所作为,就需要同时在AI技术的多个领域具备顶尖研发实力,包括且不限于人因工程学、计算机视觉、仿生学、生物学、数理逻辑、语言学等多门学科,还需要有实时的数据反馈与收集机制,为AI提供源源不断的优化依据。
三星早就在全球范围招揽AI人才,不仅与英国剑桥大学共同设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更重金聘请了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Maja Pantic担任AI业务技术高管,其率领的天才团队们重点研究方向就是AI高级情感识别技术,通过训练让AI理解词汇在特定背景、特定场景下的含义,这不仅克服了AI与人类交流的语义理解问题,更让AI具备了对人类情感的感知和认同。
在AI视觉领域,位于莫斯科的三星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通过AI技术,实现了单个静止人像照片生成3D动画人像的创建,甚至可以生成蒙娜丽莎的讲话……而诸如此类的AI场景类应用,其实只是三星在AI技术领域获得成功的冰山一角。
很多三星手机用户使用的Bixby人工智能平台,就是 AI情感识别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的产物。Bixby通过语音、视觉、触觉等方式与主人进行交流,并不像传统语音助手只会听从简单指令那样肤浅。Bixby更加聪明,更加“懂”用户的需求,会主动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说Bixby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未尝不可。
消费者体验三星Bixby的惊艳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