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展现场 新华社发
【影视锐评】
近日,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十大重点任务公布,“坚决打击通过雇佣水军、恶意营销等方式的非自然涨粉行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专项工作督导组进驻豆瓣网,督促其对存在的严重网络乱象进行整改。相关政府部门重拳出击,使有关影视控评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这应当引起业界人士的警醒和关注。
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从影视创作到影视传播的过程性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亟待进行结构升级。顺着纷乱复杂的表象“回溯”,一个发挥显著作用却时常被“轻描淡写”的环节——影视营销正在被行业重新认识和评估。影视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影视营销的空前活跃。这个本意为争取观众注意力的行业环节,在探寻利益 大化的“捷径”上跑了偏。近些年,影视营销行业乱象显现,不乏产生恶劣影响的举动。例如,利用资本力量扰乱影视作品评价体系,在观众熟知的影评或社交平台进行“刷榜”“刷评”“操纵评分”,干扰观众客观选择;利用明星流量引导粉丝群体在评论中疯狂“控评”,覆盖关于内容评价的实质内容;利用营销包装一味地制造话题,甚至是绯闻八卦,以吸引观众眼球,而作品的内容品质却缺席于讨论之中。在如此“潮流”下,行业时常出现流量与口碑倒挂的现象,高关注度的作品粗制滥造,很多精品却因缺乏话题乏人问津,严重影响了行业健康有序运转。
乱象迭出:探寻“捷径”,带偏创作
在各类影视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影视营销扮演着重要角色。酒香也怕巷子深,靠影视营销打开积极的传播局面,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才有机会被大众看到。这项工作本应当局限在这个诉求范围之内。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面对资本与流量的裹挟,加上社交平台尤其是各类短视频平台兴起的背景,部分影视营销从业者有所迷失,有的推广案例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严重偏离了正常轨迹。
从内容上看,一些影视作品舍弃了对高远立意与正向价值观引领的坚守,转而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用非主流情感、审丑内容等进行造势,在低俗化题材上大打“擦边球”获取热度。或是缺乏创新、一味翻拍,以“重温经典”为“卖点”,消耗观众对经典IP的热情,不仅无法实现突破性的超越,反而遭人诟病。
在宣传渠道方面,部分口碑营销在制造噱头、贩卖情怀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例如,有的电影在上映前,通过微博、公众号乃至短视频平台等营造声势,运用“今年的 后一晚,要和喜欢的人一起看电影”“因为电影痛哭不止”等话题渲染,把观众“骗”进影院,结果内容内涵的低质与粗糙让观众大呼上当,导致影片口碑急转骤降。
在单纯追求曝光度、大声量的粗放式营销之外,前几年大行其道的选秀类综艺节目更采取与品牌产品捆绑,引导观众通过购买商品获得对选手的投票权,短时间使相应产品销量成倍激增,继而引发“饮料代喝”等影响恶劣的事件,一时间舆论哗然。
在影视作品及其衍生产品之外,某些从业者甚至用“蹭热度”的方式开始了寄生式营销。例如,某电影大力宣传某明星出演的新闻点,结果在影片中却只有该明星的人形立牌;新闻稿号称某片是另一部口碑之作原班人马拍摄的续集,实际上却彻底变更了故事题材与主线内容;还有一些作品与关注度极高的影视IP取名高度相似,实际上却毫不相干。这些宣传乱象大多数是“挂羊头卖狗肉”,导致虚假营销的现象屡见不鲜。
影视市场本应该用好作品来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但部分影视营销者以结果为导向,将大部分精力投向优质内容之外的旁枝末节。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短时间内带来了小成本、高收益的甜头,但“捷径”终归不是正途,长此以往只会为影视行业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成因多维:资本把控,流量主导
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是多维度的。当资本与流量为影视行业过分追逐,许多营销方式不免“走样”。伴随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社会出现了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这种思潮渗透到影视生产播出环节,就形成了一股游戏化、娱乐化的消费主义之风。如果缺失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与艺术品质的精心打磨,本应基于高质量艺术而展开的营销便成了“无米之炊”。在市场力量的介入下,部分影视营销逐渐偏向于娱乐经济等层面。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