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名年轻人,在威远楼“推开”2012幸福之门
海都闽南网讯 代市长黄少萍在报告中提出,要打造亲和力强的幸福家园。不同年龄层对此的解读不一样,老年人追求安稳的生活,中年人追求爱拼才会赢,希望为家庭减轻负担,年轻人就可能追求精神层面上的幸福。
本文选取60后、70后、80后各一名代表,从他们的角度,来描绘泉州的幸福家园愿景。
“代市长黄少萍在报告中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学有所教:建设70所公办幼儿园,加快城东学园建设和东海学园、江南学园开工,新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90所,推广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模式,加强校车安全管理。
劳有所得: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培训各类劳动者25万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新增城镇职工“五险”人数30万人以上。
病有所医:新增床位数1700张,加强医疗人才引进,实现社区每万人有3名全科医生、每个卫生院有4名全科医生;扶持62家边远困难乡镇卫生院发展。
老有所养:今年推动建设泉州老年公寓、江南老年颐乐园及15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老年服务志愿者组织。
住有所居:开工保障性住房2.95万套,推进危房和石结构房屋改造。
环卫工的新期待
幸福解码:干净市容、社会保障、工资待遇
讲述人:邓全美环卫工1960年出生住在东美社区
每天清晨,当别人还沉浸在梦乡中,邓全美早已出现在泉秀街上。他,是一名环卫工人,自12年前来到泉州后,每天的生活雷打不动。一天当中,除了中午和晚上吃饭的半小时外,邓全美几乎没有消停过,直到晚上10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可每当抹去脸上的汗珠时,邓全美总是露出一抹微笑。
做过生意、打过零工, 终,邓全美将自己的“家”安在了东美。刚来泉州那会,这附近都是工地,唯一的一条道路也尽是坑洼,垃圾特别多,打扫起来很吃力。两年后,东美社区成立,他和爱人由临时工棚搬进了社区提供的宿舍。再后来,社区逐年给他们涨工资,现在,工资已经从原来的500元涨到1500元。
去年3月份开始,泉州开始城市卫生考评工作,占道经营也少见了,街头上随处堆放的垃圾也少了,自己天天工作的环境也随之变好,连工作量也少了;10月份开始,社区试行保洁包片制度,自己还当起了一个片区的领头羊,手下好几个老乡跟着他。说起这些,邓全美脸上尽是满足。
12年来,邓全美很少回四川老家,春节也都在泉州过。邓全美说,这里的一切都很好,回老家时反而不习惯,没几天就回来了。这里的改变很大,刚来时这里就是郊区,尽管听人说要规划,可没敢这么想,用不到5年时间,这里已是泉州中心市区的核心地。
邓全美还盘算着在泉州买房,真正把家搬过来。“我忙,可我幸福呀。这里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好,一出去都是挣前的机会。”去年,泉州市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提高环卫工人待遇,老邓和伙伴们很知足。
“政府对我们这些新泉州人也很关注。”在老邓看来,水不怕小,长流就好。他期待着,他们的生活和待遇越来越好。
今年,泉州市将深入市容市貌提升行动,做好道路破损、井盖丢失、路灯损坏的修复工作,并整治汽车站、高铁站、机场周边环境。
摩的工转身创业
幸福解码:创业扶持、住房、医疗、养老保障
讲述人:李江明自主创业者1976年出生住在北峰街道
和过去一样,李江明经常骑着摩托车,驰骋在泉州市区。不同的是,过去,他骑车是为了四处载客,如今,他骑车是奔波在谈生意的路途中。
2009年,是李江明人生中的一道分界线。在此之前,他是一名摩的师傅,风吹日晒,就为了挣几个小前谋生计。当年泉州市区“禁摩”后,李江明的人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知前路在何方的他,看了当时的宣传册,到丰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参加免费小吃班创业培训。
令他没想到的是,小吃班培训结束后,他拿到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金。2010年开始,李江明和妻子在家门口开起了牛肉店,生意很红火,有了盈余之后,去年,李江明又和另一个朋友投资办了公司。
李江明说,现在一年的收入,比他过去8年摩的载客收入总和还多,这让他高兴不已。有了前,他把房子整修了一遍,一家人住得更加舒心。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