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云协同的同与不同

 头条123   2024-08-03 22:44   1226 人阅读  0 条评论
边云协同的同与不同

  就像云计算的概念刚兴起时,有人开玩笑地将其称为“晕计算”一样,2016年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刚成立时,很多人对“边缘计算”也是一头雾水,其定义、内涵、价值和作用都需要一一澄清、阐述。推动边缘计算的发展这样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通过一年一度ECC举办的边缘计算产业峰会实现了很好的落地,可谓举重若轻。

  边缘计算其实并不边缘,在12月10日举行的2020边缘计算产业峰会(ECIS2020)上,“智联边云,共创产业新价值”的价值主张得到了与会的千余名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已经迈入边缘计算2.0时代,概念的炒作阶段基本过去,当前的关键任务,一方面继续从理论的高度对边缘计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梳理,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从而打下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通过建立面向不同细分领域的创新实验室、测试床,推出具有行业示范性的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推动边缘计算在更多行业应用场景中落地,赋能价值行业。

  推开边缘计算2.0时代的大门,我们看到边云协同、边缘智能、算力网络等正在前方不远处向我们招手。

  不是替代是协同

  边缘计算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刘少伟表示,边缘计算已经从1.0阶段进入2.0阶段。在2.0阶段,边缘计算三大落地形态——云边缘、边缘云和边缘网关已经十分明确。异构的软硬件平台是边缘计算的核心技术特征,而边云协同、边缘智能将是边缘计算未来能力构建的主要方向,也是区别于传统本地化方案的核心特征。

  边缘计算的概念刚出现时,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它与云计算对立起来。“云计算是不是过时了”“云计算不行了”的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新技术在诞生初期的概念炒作或者说断章取义。在IT技术发展的长河中,技术的演进是螺旋式上升的,从今天集中式的云计算到明天分布式的边缘计算,未来可能走向新的集中式,而那时的集中式很大程度上将是分布式基础之上的集中,或者是集中式与分布式兼而有之,相互渗透。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各有所长、互补的关系。云计算擅长全局性、非实时、长周期的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够在长期维护、业务决策支撑等领域发挥优势。而边缘计算更适用于局部性、实时、短周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更好地支撑本地业务的实时智能化决策与执行。

  Gartner预测,到2022年,75%的企业数据将会在数据中心或云端之外的位置创建并得到处理。从客户应用需求的角度看,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只有紧密协同,才能更好地与各种业务业景匹配,从而 大化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应用价值。

  “云边缘”和“边缘云”殊途同归

  随着边缘计算概念和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厂商融入到边缘计算的洪流中,其中既有电信运营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已是ECC的成员;也有以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为代表的云服务商;还有从物联网行业进入的厂商。大家都从各自的定位、技术特长,以及面向的具体应用场景出发,推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并且不断挖掘各种新的应用场景。

  这就涉及上文提到边缘计算的落地形态问题,其中“云边缘”和“边缘云”从名称上就比较容易混淆。

  云边缘,顾名思义是指中心云服务在边缘侧的延伸。它在逻辑上仍属于中心云服务的一部分,主要能力提供和核心业务逻辑的处理都依赖于中心云服务或需要与中心云服务紧密协同。各大云服务商已经在云边缘领域进入投入,比如华为云推出了IEF解决方案,阿里云有Link Edge解决方案,AWS则发布了Greengrass解决方案等。云服务商依靠自身的公有云和产业合作伙伴,将其公有云能力下沉至边缘,打造边缘基础设施服务、IoT服务、边缘数据存储/迁移服务等,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技术及服务,更好地实现边云协同。

  电信运营商则是边缘云的代表。所谓边缘云,是指在边缘侧构建中心规模云服务或类云服务能力,主要能力提供和核心业务逻辑的处理依赖于边缘云,而中心云服务则主要负责边缘云的管理调度,这更清晰体现了边云之间的协同关系,典型应用场景如MEC、CDN等。乘着5G的东风,电信运营商将其创新的网络能力下沉至边缘,具备了更强的基础设施管控能力。毋庸置疑,边云协同将为运营商的业务发展提供更好的应用场景和更优的业务体验。

本文地址:https://www.toutiao123.net/news/196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相关文章  关键词:边云 协同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