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公报发布的 一时间,央视网邀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对公报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四大背景下的众望所归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几个大的背景: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 二,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超高速(10%左右)增长后,切换到了中高水平(7%—9%)增长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国实现了人均GDP向一万元高收入国家的迈进,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 三,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进行了累计10万亿的投资,这在拉动当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后继的影响——比如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累积等,要消化这些负面影响,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 四,中国的人口结构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成为众望所归,人们对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有很高的期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首次出现
这次全会公报的内容中,给人印象 深刻的是,在我们党的文件当中, 一次很明确地提出,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在党的文件中 一次出现,而且强调了要“现代化”。这实际上指的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放权,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公报提到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以前的提法是“基础性作用”。这表明,现在我国把市场放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强调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内容是,公报特别强调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这些以前也提过,这次再次提出,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此前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期待政府在经济领域放权的同时,在相关政治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管理等领域,也能够有更多的改变,让民间的呼声有更通畅的渠道和更好的传递方式,与未来政府的执政能力有更好的结合。
体系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在公报中,此前外界高度关注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终被表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治理体系,一个叫治理能力。实际上就是首先要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个体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以经济方面为例,像财政体系,由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构成一个实际上完整的体系。在原来比较好的体系、政策框架前提下,进一步深化,进一步通过一些改革开放,把一些不好的东西给剔除掉。我们只有通过进一步的体制体系的建立,才能为国家的治理能力构建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职能转变将带来眼前一亮的东西
政府已经把审批权放下去了,现在在经济领域,比如投资的审计权等下放得比较多。下一步,只要政府没有明令禁止不能进入的,都是开放的,都是可以进入的。这是非常大的理念上的变化。还有比如说,商品领域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准备改革要素领域,包括利率、汇率、资本市场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未来八年左右,即到2020年的改革总路线图,并没有更多细节。对于细则,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将陆续推出。相信经过各个部门的不断努力,以后会看到越来越多让大家眼睛一亮的东西。
2020年前后真正实现结构转变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在强调稳增长和调结构。从大的方面说, 一大结构是内外需结构,要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更多靠内需; 二大结构是内需当中的投资和消费结构,比如让老百姓更多 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减少对投资的依赖。下一步应该通过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让消费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要进行调整,总体上保持农业的稳定,减少对二产,尤其是落后二产当中落后的产能,如高污染、高污耗产业,把三产作为发展方向。从拼要素、拼低成本和低价格、消耗环境资源,转向向科技、向创新要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使将来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将来对投资的依赖可能会越来越减少。但在现阶段,投资还是相对很关键的,所以三中全会勾勒出了到2020年的路线图,希望在2020年前后真正实现结构的转变。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提并论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