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都熟稔皮诺曹的故事,那个虚构的人偶皮诺曹一说谎,他的鼻子就会变长。而20世纪却真实出现了一位“皮诺曹先生”,“皮诺曹先生”在每次说谎时,都会昏迷并且伴随着抽搐,这种罕见的癫痫症状,不仅导致他不能说谎,还意味着许多情况下的危险。
终于,在1993 年,描述此案例的医生称这种情况为“皮诺曹综合症”。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的医生研究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个大小与核桃相当的肿瘤,这个肿瘤的存在增加了与情绪相关的大脑区域的活跃性。当“皮诺曹先生”撒谎时,大脑中负责情绪的杏仁核变得格外活跃,导致他的癫痫发作。
事实上,说谎是人类大脑可以完成的 复杂和 严苛的一项活动,而类似欺骗的监管过程则是由大脑的新皮层进行管理,可以说,新皮层的成熟程度是说出完美谎言的首要条件。
对人类来说,说出真相远比说谎来得简单,因为说谎需要用上更多的认知资源。
在说谎时,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真相;然后我们要编造出一个貌似真实的谎言,它不可以和可观察的事实相矛盾。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压抑住说出真相的冲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启动反应抑制。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能够准确评估听众的反应,如果有必要,我们还需要做到巧妙地调节我们的谎言使之适应我们原来的故事情节。此外,从道德维度上,我们还需要有意识考虑到是否违反了社会规范,
人类的任何一个演化行为从来都不会是空穴来风,而关于谎言的臧否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谎言是否必须?我们可以阻止说谎吗?
说谎还是不说谎?
在心理学角度上,说谎是人类社会普遍的心理现象,是指一种明知真相的情况下故意对事实进行隐瞒、歪曲或凭空编造虚假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
事实上,
心理学家发现,在婴儿时期,婴儿就知道用笑容骗到大人的注意。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步骤,孩子也需要认识到他们知道一些父母不知道的事情,这种能力通常在 3-4 岁时获得,而孩子通常在4、5岁左右才开始会撒 一个有目的性的谎言。
研究发现,编造谎言需要时间也需要练习才能变得熟练。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社会心理学家贝拉·德·保罗 (Bella M. DePaulo) 在 2003 年进行了这样一项研究:实验参与者需要填写“谎言日记”,他们被要求平均每天要编造两个谎言。
2015 年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在 1000 多名 6 至 77 岁的实验参与者中,儿童 开始 难编造可信的谎言,但熟练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年龄在 18 到 29 岁之间的年轻人谎言编造得 好。大约 45 岁之后,人们开始慢慢丧失这种高超的技艺。在人的一生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倒 U 形曲线。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欺骗是自然界中 基本的现象之一
在高等哺乳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欺骗的行为,狐狸会通过装死躲避被熊捕食的命运,黑猩猩会在劲敌出现时,一瘸一拐地走路以博取同情,猴子在争夺交配权或食物奖励时,会想出多种新方法来误导同伴等。
此外,说谎有时是一种同理心的展現,很多时候善意的谎言仅仅是说话的策略,也有的谎言是一种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无意识行为,它反映出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一种焦虑、不安全感,是一种为了减少人际冲突而出现的退缩表现。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
日常生活中展现的“自我”多少都是经过改编和包装的,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更好的形象和身份,获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博取他人的尊敬、敬畏或者同情。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说谎因而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谎言是有必要的。在《圣经》的十诫里明确提到,伊斯兰教和佛教也都谴责说话谎这种行为。对于 18 世纪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来说,谎言是“人性中激进的天生邪恶”,即使是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应该说谎。
将儿童放到一个其他人可能对他们说谎而他们却不知情的世界是不明智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