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雪花的故事 专访张艺谋 全方位揭秘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2022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立春, 24届冬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正式拉开帷幕,曾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张艺谋再次站上指挥台,为全球观众奉上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张艺谋:从2008年到今天我是一个亲历者,我从我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你敢选用这样的朴实无华的一种表演方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高境界的艺术常常是简约的,我们说拍动作片高手常常就是特别朴素的一个动作,凝聚了毕生的功力,石破天惊,那是高手,而不是眼花缭乱,对吧?不是那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事其实是对我自己的一个很大的考验。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创意方案历时两年多完成,考虑到节俭办赛、天气寒冷、疫情防控等因素,开幕式总时长被压缩至大约140分钟,结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一起向未来”这个主题,是创意的核心。
张艺谋:整个的表演、整个的流程和体现出来的,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无论你怎么评价它的好坏,它呈现了一种现代感,这个很要紧。因为我们是新时代,新时代这一次有个总的方针,就是不过多地表现古代文化,你没有看到一个穿古装的人,都没有吧。更多地把个体,个数变成复数,把我变成我们,要展示一起向未来这样的主题,要表现现当代,表现新时期和世界人民在一起,我们怎么去描绘今天的新时代,我们让整个美学氛围具备一种现代感,这就是向前看,这就是新时代。
虽然不讲5000年的故事,但中国文化还是被巧妙地化解到了每一处细节里。
张艺谋:倒计时常常选用的是从60开始或者是从30开始或者从10开始,我们从24开始数,这个就会很特别,全世界的人就不懂,一定会好奇,为什么要从24开始数起?这其实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向全世界去讲中国的传统文化。立春就是严寒的 后,要准备开始的那一下,生命万物复苏的 一天开始。
场地的中央,约400名学生手持10米长的发光杆随着音乐摆动,呈现出春生草长的视觉效果,在虚拟影像的配合下,摇曳变幻出不同的造型。
张艺谋:绿色的摇曳、摆动、富有弹性,它非常非常像生命的萌动,它非常像草地植物,它的形象非常有意思,而且非常浪漫,所以它特别适合表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紫千红总是春,它非常能表现这种生命感。
这个道具是张艺谋4年前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灯光焰火秀准备的,但一直没有使用,直到这次冬奥会才有了用武之地。
张艺谋:其实这几年当中一直在调整这个道具,我就一直想它怎么用。它的弹性有时候是不可控的,十米长,上三分之一是非常自由的一个摆动,它一定不能像传统的团体操那样,去追求整齐划一。它那个抖动感怎么能用?后来我们就想这个东西像什么,越看就越觉得它像生命,所以演员也经过训练,利用身体的韵律和手臂来控制它的摆动,让它的摆动成为一个像麦浪一样,像草地一样的那种循环式的摆动,我觉得那种是很美的一些瞬间。
绿色的长杆变幻成一朵巨大的白色蒲公英, 终被小男孩的剪影吹散,四处飘落。
张艺谋:因为这些退场是很难的,400个人那么长的杆,众目睽睽要拿下去。我们就让一个小孩子把蒲公英吹散了,因为春天的蒲公英,大家都有这个印象,吹一下它飘起来了对吧?把种子撒满大地。
张艺谋:我就跟演员说,我说你怎么跑都可以,因为你是代表着蒲公英散开的,你怎么散开都可以。我跟老蔡说,你的焰火在空中接一下,这是多么浪漫。从鸟巢,小孩子把它吹到了天上去,春天的种子撒满大地。
空灵、唯美、浪漫的开场表演奠定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基调。整个开幕式参演人员总数约3000人,远不及2008年的约15000人,对于曾经善于以“人海”成就视觉奇观的张艺谋来说,这一次需要使用全新的表达方式。
张艺谋:我说空灵还要饱满。空灵是指现场没有那么多人,饱满是指视觉上要很饱满,感受要很饱满,以小见大就体现在这里。需要新的科技和手段,而这种科技和手段又能落地,又不能复杂,还要有视觉的效果,这都是需要你在很多很多的科技手段中去寻找到可以进行表演的东西,你要用得恰到好处,要达到感动人的角度。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