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真有那么可怕吗?这些关于核辐照的谣言别再信了

 头条123   2025-05-21 18:57   1131 人阅读  0 条评论
核辐射真有那么可怕吗?这些关于核辐照的谣言别再信了

“泡椒鸡爪耐储存是因为核技术”于今年元旦前夕登上微博热搜榜。很多网友惊讶于核技术竟然能被用在鸡爪存储上,同时也开始担心“核辐射鸡爪”的安全性,甚至有人称被核“照”过的鸡爪可能致癌。

其实,人们对核辐射的担心一直存在,与该技术相关的传言也从未间断:住在核电站旁会被辐射、受到核辐射之后就无药可救了……这些说法是真是假?核辐射真有那么可怕吗?

核辐照鸡爪致癌? 真相:辐照食品不同于核辐射食品

借助核技术进行辐照灭菌,原本只能存放3天至5天的泡椒凤爪,保质期可延至半年甚至更久。但有传言称,这类辐照食品具有放射性,甚至可致癌。事实真是如此吗?

“食物变质,多是由微生物繁殖引起的。食品辐照技术是以辐射加工技术为基础,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γ射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X射线,打断微生物的DNA分子链, 灭致病菌,进而延长食品储存时间。”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辐照工程技术中心运行部部长黄成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一次性辐照的食品,不仅不会沾染放射性物质,而且因甚少使用防腐剂,反而提升了食品的安全性。由于辐照属于冷加工,几乎不会对食品的温度产生影响,因此食品中损失的营养成分比较少,可 大程度保留食品原有的风味。

“辐照食品绝对不等于核辐射食品。”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彭光雄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引起公众敏感的,是沾染了放射性核污染物质的食品,即核污染食品。这类食品由于沾染了放射性物质,会源源不断地释放核辐射,不慎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辐照技术,则是一种核应用技术,可作为高效、安全的 菌手段被用于食品保鲜、防疫等。

食用加碘盐、碘片可防核辐射? 真相:防核辐射作用极为有限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经测定空气中的核尘埃含有放射性核素碘-131。随后,多地出现哄抢加碘盐现象,据称多摄入碘元素就不容易吸收上述放射性元素。而直到今天,一些人对这一说法仍深信不疑。

对此,彭光雄指出,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缺乏和碘过量的危害都不可小觑。碘-131是碘元素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不慎摄入或接触它,会威胁人体健康。

“食用加碘盐、碘片,可以降低碘同位素的吸收率,对生活在放射性碘污染地区的人群来说,会有微量的缓解作用。”黄成表示,碘片的主要成分是碘化钾化合物,其能抑制人体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使放射性碘被排出体外,达到保护机体组织的作用。

不过,彭光雄表示,没必要哄抢或囤积加碘盐。首先,食盐中碘的含量极低,达不到抑制放射碘所需的量,碘摄入过多对身体也不利。再者,补碘对其他的放射成分如铯、钚、氚等毫无作用。因此,是否需要补碘和如何补碘,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医生指导。

住在核电站旁会被高剂量辐射? 真相:年均辐射量约等于乘坐一次飞机

有观点认为,大众对于核电站的惧怕心理,总体来说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担心其安全性不高,怕发生泄漏;其产生的废物,怕不能被处理好;若居住在其周边,怕被辐射。这些担心是否有必要呢?

“现在核电站的屏蔽和防护设施都建得很好,生活在核电站附近,不会有辐射危害。”黄成说,辐射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人们吸入的空气、吃进的食物中都有,水的辐射剂量约为0.25毫希/年,一次X光检查的辐射剂量约为0.1毫希。“乘飞机飞行2000公里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0.01毫希,这也是住在核电站旁居民每年平均接受到的辐射量。”

“与其他工业设施相比,核电站发生事故的概率是 低的。”彭光雄表示,我国核电站在设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核电系统采用 三代核电技术,满足国际上对核电站的新 安全要求。这些都有效降低了核事故发生的可能,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穿白色衣服能阻隔核辐射? 真相:能否防核辐射取决于距离等三要素

通常,夏季在阳光下,我们穿白衣服会感觉比黑衣服更凉快。这是因为白衣服对可见光的反射率更高,可达到90%。有人因此称,穿白色衣服也能反射核辐射。这是真的吗?

“与其他颜色的衣服相比,白色衣服在防核辐射方面,并不具备优势。”黄成解释说,核辐射防护的三要素为距离、时间和屏蔽程度,与颜色无关。不同颜色的衣服,对热辐射的吸收能力不同,但对核辐射的阻隔能力基本无区别。

本文地址:https://www.toutiao123.net/news/60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