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张颐武:新媒体法治和伦理建设需人人参与

 头条123   2025-01-11 07:44   2392 人阅读  0 条评论
政协委员张颐武:新媒体法治和伦理建设需人人参与

 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 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

  我国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新媒体的繁荣让新闻传播的活跃度大幅度提升,不过,也给新闻传播有序发展带来了挑战。

  据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新媒体法治和伦理建设》的提案。提案指出,目前,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如何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方法,加强新媒体法治和伦理建设。

  近期,澎湃新闻()对该提案的起草者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进行了专访,他针对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当前困境与发展前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受访者供图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受访者供图

  “我国新媒体发展属于 一梯队”

  澎湃新闻: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促进了新媒体领域的发展,我国新媒体领域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

  张颐武:中国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不断地有新增长点、新趋势出现,因为我们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有比较好的技术条件和基础。而且无论是从商业的应用到社交媒介、社交媒体的发展,再到大数据的应用,以及现在更新的基于5G新技术的发展,都给我们新媒体的发展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支撑,它建构的这套商业、技术和文化的逻辑是非常顺畅的。

  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在全球来说也是非常活跃的力量,属于 一梯队。我们现在有一些应用,比如网络支付,环境比很多国家都要好得多。我们还独立发展了不少以中国为基地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

  澎湃新闻:新媒体领域的发展对社会产生 大的积极意义是什么?您有哪些直观的感受?

  张颐武:一是它具有高度的便捷性,提供了一个让生活更便捷的方式;二是它让交流更加容易,新媒体采用了很多新方式让交流更容易;三是它有强烈的适应性,可以适应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内容非常丰富,提供的资源非常多,所以实际上它既个性化,又多元化,总体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

  我个人的直观感受是,新媒体的加速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数字生活。比如网络视频特别是短视频的兴起,以生动形象的片断性呈现、多元化题材,满足了网民多样化需求,同时,它也具有社交功能,能够通过拍摄、观看和点赞、评论等行为,让用户之间形成互动。此外,短视频的内容和类型都很丰富,既有生活的记录和抓取,也有类似原创短剧的展示,还有各种知识的普及,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又有顺畅的用户体验,也可以按用户偏好推送相应的内容。

  “要加强新媒体的法治和伦理建设”

  澎湃新闻: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新挑战:谣言、诈骗、人身攻击、恐怖主义、色情、暴力等问题的存在,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是必然会出现的吗?现在新媒体发展还存在哪些困境?

  张颐武:新媒体技术有好的地方,也会有负面的因素,这是必然的。它便捷度高、交互性强,这种情况下做坏事也更便捷了,就容易产生虚假消息。比如点对点传播的谣言,基于交互性传播面会变得又广又快,此外,还会有不负责任的网暴等行为的出现。

  我们在提案里具体谈到四点问题:一是网络谣言盛行,一些突发社会事件、疑难或典型案件出现之际,往往伴随网络谣言;二是网络暴力愈演愈烈,近年热点事件中因被传谣而遭受网暴侵害的案例屡见不鲜;三是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例如青少年参与的“饭圈”文化,青少年被经纪公司引导去为明星控评和打榜;四是网络审丑诱发低俗风气,一些新媒体为迎合年轻人猎奇心理,利用网络直播等形式大肆炒作丑陋恶俗现象,导致社会心态部分扭曲。

  这四点主要是基于对人们精神方面的影响。但其实在经济方面新媒体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个人信息泄露、诈骗造成的财务损失、知识产权侵犯等等。

  澎湃新闻:到现在这些现象并未根除的原因是什么?

  张颐武:这些现象和社会的复杂性有关系,要根除,难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我们的条件是具备的,应该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地址:https://www.toutiao123.net/news/30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