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2位大学教授决定在实验室自制冰毒给学生“科普”?
更戏剧的是,在被捕后,法院因为这个理由对他们判了无罪释放......
大学教授实验室制冰毒被捕
想当“绝命毒师”现实版?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实验室气体泄漏说起,那天,安德鲁斯和其他三名亨德森州立大学的学生正在学校化学系教室学习。
突然安德鲁斯开始感到胸部疼痛,手臂麻木,四人随后发现,这可能和空气中弥漫的一种辛辣气味有关。 终,学生们在学校2位化学教授罗兰和贝特曼的实验室前停下了脚步。气体很可能就是从此处泄漏。
亨德森校区 图片来源:Larry Massey15 到 20 分钟后,罗兰和贝特曼赶到了学校,罗兰告诉学生问题出在一个开着的瓶子上,他已经“把它盖上盖子”。
可是情况却没有因此好转, 二天,当学生正常上课时,发现整栋大楼里都弥漫着化学气味,越来越多的学生抱怨眼睛流泪、鼻子难受、喉咙发炎。于是他们撤离了大楼并报警。
而一个月后,执法部门的调查令大家震惊。
克拉克县警长宣称,他们从发生泄漏的实验室采集的多个样本中发现了甲基苯丙胺和一种名为 苯基-2-丙酮 (P2P) 的物质,而 P2P 是用于制造冰毒的常用技术中的倒数 二个化学步骤。也就是说,这个实验室,在制造“冰毒”!
随后,警方逮捕了实验室的2位教授贝特曼与罗兰。因为他们涉嫌制造冰毒和使用毒品相关用具。
罗兰(左)贝特曼(右) 图源:《每日邮报》据悉,他们两人都是亨德森州立大学的化学系教授。
据该校其他教职工表示,早在实验室发生气体泄漏的1年前,他就注意到这2位教授有奇怪的举动,比如在深夜和凌晨时分出现在实验室,对进入实验室的其他教职员工和学生极为戒备,质疑其他人为什么在那里,并且不允许其他人在实验室时离开他们的视线等等。
他表示:两位教授的种种变化,让教职员工认为这些人参与了“其中一个化学实验室的某种非法活动”。
否认制毒!
声称只是给学生科普“绝命毒师”?
可谁知道,在被捕后,罗兰和贝特曼都对制造毒品的指控表示无辜。
罗兰先向警方表示,是贝特曼先告诉自己和其他教授,说他发现了足够的苯乙酸,这是合成非法药物的关键成分,可以制造 30 年 的“冰毒”。
而贝特曼却表示,在他办公室发现的包含描述制造甲基苯丙胺(冰毒)过程的化学公式,是因为他的学生询问了热门电视剧《绝命毒师》中虚构的化学老师沃尔特怀特在他的实验室里烹制冰毒的事情。
据悉,电视剧《绝命毒师》中的冰毒烹饪主角,高中化学老师沃尔特·怀特(Walter White)就是利用一些常见的非处方药,通过“P2P合成方法”来产生较低级别的冰毒。
所以他们实验室发现的含有冰毒和苯丙酮 (P2P) 的样品,只是因为要向学生“科普”。
同时,罗兰也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绝命毒师》。罗兰还曾说过:“《绝命毒师》在科学方面非常准确,而且它已经吸引了年轻一代对化学感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招聘工具。”
而更离谱是的,因为这些理由,陪审团裁定贝特曼无罪!而罗兰因为发现冰毒的瓶子是属于他的,可能会面临35,000 美元的赔偿金。
专业是把双刃剑
所谓善恶一念间,利用所学专业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的案例,国内也有不少。不过他们,可没上述这两位教授这么“好运”。
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张正波联合朋友开设制毒公司,伙同化学专业研究生鲍某等人,生产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远销欧美,每月销售进账60万美元左右,堪称汉版“绝命毒师”
49岁的张正波出生于武汉市近郊的农民家庭,当时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2005年,他与人合作成立了武汉凯门化学有限公司(下称“凯门化学”),专门研发、生产、定制各种医药用途、工业用途的化学中间体。他们培训工人生产制造,产品全部销往英美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成立之初,由张正波提供了部分产品的合成方法,并根据客户需求及管制制式的变化,积极研发可以替代管制品的新产品,采用编号的方式为产品进行退补,并编制生产工艺流程。
其主要生产及销售的产品为3,4-氟甲卡西酮(公司称为4号),生产中所需的制毒化学品均通过向私人非法购买等非正常渠道获得。为逃避海关追查,向境外发货采取伪冒品名方式蒙混过关。
张正波编写的《有机化学习题详解》图片来自网络2015年6月17日,武汉海关及警方从凯门化学的工厂内查获了一批可制毒设备,甲苯、乙醚、盐酸等易制毒化学品,以及大量粉末状、晶体状的毒品疑似物。很快,张正波及凯门化学法定代表人杨某等因涉嫌走私毒品罪被抓。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