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媒者说:在捍卫人文的基础上拥抱智媒技术

 头条123   2023-10-02 00:49   1830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中国智媒者说:在捍卫人文的基础上拥抱智媒技术

  3月2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主办、新浪AI媒体研究院承办的“媒体智能传播无限”智媒发展论坛暨《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0-2021)》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金兼斌,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CCF Fellow王晓阳、北京邮电大学教授、CAAI/CCF Fellow杜军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李兵受邀出席活动,共同探讨智媒时代下新技术与人文价值等相关话题。

  智媒发展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深化人文价值逐渐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界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对人文内容和人文精神传播的助推功不可没。先进的技术进入新闻生产领域以后,不仅带来了新闻发展的新模式、新样式,而且也给人文内容、人文精神的传播带来了新景色、新起色。

  以下为“中国智媒者说”圆桌论坛“人工智能与媒体深度 &智媒人文反思”嘉宾精彩观点碰撞:

  赵子忠:过去一年,各位老师都做了哪些领域的研究?有什么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或者研究成果?

  金兼斌: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从前些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做关于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的项目。目前这个项目正面临着阶段性的结题,其中有不少内容与人工智能有着交叉和 。

  王晓阳:我本人做大数据分析相关的研究,和新浪也有过多次合作,在媒体传播领域分发、编辑等环节做了很多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工作。

  杜军平:我的研究方向是社交媒体的大数据分析、智能处理关键技术,以及科技大数据关键理论技术等。大约6年前,我上报了一个国家自然基金的重点项目,关于社交网络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处理技术,也联合新浪开展了这项研究。目前,这个项目已经顺利结题,非常感谢新浪的大力支持。

  李兵: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员,一直从事的方向是视频内容的理解和视频内容安全方面的研究。由于5G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内容安全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也可以称作2.0时代,近一年我们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是在视频内容理解和安全方面做了更多深入的研究,我们和人民网一起提出了内容风控大脑的研究计划,目前仍在逐步地推进中;二是在智能算法方面,我们目前比较关注神经科学启发的一些新AI算法方面的研究。另外,我们长期和新浪在内容理解、内容安全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与研发,部分技术已经在新浪智媒平台上落地应用。

  赵子忠:金老师以前提到“人工智能时代是问题导向时代,新闻传播学正在加大与计算机专业、工学专业等技术性专业学院之间的合作,开展更为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已经是新闻传播的热点领域”,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您。目前科学传播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有哪些实践?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赋能的伦理陷阱和对策问题?

  金兼斌:人工智能在科学传播领域的应用,前面的嘉宾 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人工智能播报机器人,以及新浪智媒平台推出的疫情地图等,充分说明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嵌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在这些应用中,我认为核心的就两方面:数据和算法。比如数据,采集谁的数据,采集哪些数据,带有非常明显的伦理问题。我们容易忽视的是,如果只关注头部用户或者显示度高的社会用户的需求,那么有另外一些用户的需求就会被系统性忽略掉。在传播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算法,其实蕴含着大量的取舍。

  我想强调的是,人工智能的实践应用,会涉及到众多“参数”。参数的设定,以及不同参数所赋予的权重及其组合函数,背后有很多的伦理关怀和伦理陷阱,这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倘若技术有偏向性,且没有适当的规制,后果将不可估量,所以,要防范人工智能成为社会两极分化的离心器。

  赵子忠:王晓阳老师以前提过,“智能媒体的发展需要将媒体行业的生产逻辑、经验与人工智能进行深度结合,实现智能技术和社会层面的双重突破”。您觉得 近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方向有哪些?

  王晓阳:从我个人来说,做了一辈子计算机,做了一辈子数据处理,近十来年看到技术在整个社会层面,尤其是新媒体方面的应用,非常令人振奋,技术终于面向了全体人民,非常不容易。

本文地址:https://www.toutiao123.net/news/151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相关文章  关键词:中国 智媒 捍卫 人文 基础上